用工荒——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多棱镜
春节过后,成都、重庆、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纷纷采取下达招人指标、到车站码头围追堵截、加大宣传力度、给出优惠条件等措施,招揽农民工留在本地工作。重庆市地方官员今年春节有一项新工作,设法把返乡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下来,以确保今年该市不出现“民工荒”。
东部企业深入内地,各个火车站、汽车站都出现了火热的“接站人”。上海更是利用近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、江苏、河南、湖北等地,到“家门口”接回农民工。
莫慌!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?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! 3月股市很可能发生巨变? 拉锯战背后暗藏的资金动向! 自2004年以来,“用工荒”成为每年春节后媒体的报道内容。与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东南沿海和内地争抢农民工成为新特点。
近年来东南沿海等地每年春节后习惯性出现“用工荒”,其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中最直接的则是东南沿海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在降低。一方面,东南沿海企业开出的薪资已不足以对农民工构成足够的吸引力。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倾向,“第二代”打工者约占新求职人群的80%。除工资薪酬外,他们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,对就业环境要求高,并且对城市生活方式有更高的期望。这也被认为是东南沿海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的主因。另一方面,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下,中西部地区留住了大量农民工。
专家称,中西部和东部争夺普通劳务工人的新现象,既是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客观现实反映,更深层次也折射了中国经济增长与普通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。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的明显和人口红利的减少,我国人口红利到了“刘易斯拐点”,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预警。
对于企业而言,面对“用工荒”必须提高工人工资才能招到人,为了保证利润,劳动力成本提高了,企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增加产品附加值,或者增加机械操作,减少用工人数,两者都逼迫企业技术升级,这必将逐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。
但“用工荒”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。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,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;中国目前的“用工荒”并不是绝对的劳动力供应不足,而是一种劳动力的结构性、技术性短缺。中国许多地方还存在大量应该转移也可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,短期内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仍然是丰富的。劳务大省河南的数据显示,该省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,4700多万农村劳动力,富余劳动力3200多万人,至去年年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63万人,还有800多万人需要转移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虽然断言“刘易斯拐点”已经出现,却仍认为“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”。
有专家认为,当前珠三角的情况,很像是上世纪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香港的翻版。当时,加工产业在香港已没有盈利空间,正好赶上内地改革开放,香港的加工产业于是纷纷内迁珠三角。所以,可以肯定的是,未来,劳动密集型企业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、作为经济主驱动力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。随着全国范围内区域规划的相继出台,中国的产业转移将会继续加快,与之相伴的是产业升级。
一国的经济发展,要顺次走过劳动力推动、资本推动、创新推动等几个阶段,在新的经济结构、产业布局以及用工模式成型之前,“用工荒”是社会和企业必须经历的阵痛。
相关阅读:
网友评论:
- 国内新闻
- 国际新闻